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抑郁症前瞻性队列

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团队阐述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抗抑郁治疗效果

发布时间:2024-07-10
浏览次数: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团队在《Brain Stimul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add-on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验证了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联合低剂量艾司西酞普兰在抑郁症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探索了tACS治疗前后抑郁患者的脑电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附加tACS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其抗抑郁机制可能与抑郁患者闭眼状态下脑电中左额叶α功率降低有关。该研究为抑郁症物理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并初步揭示了tACS可能的抗抑郁机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主任医师周晶晶、博士研究生李丹、硕士研究生叶富康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和副研究员周佳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片 1.png

抑郁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疾病,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一线治疗选择,但治疗缓解率通常不足1/3。物理治疗是常用且有效的附加治疗方法,其中tACS附加治疗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该研究采用随机双盲伪刺激对照设计,共纳入66名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伪刺激组,在4周内给予20次tACS(77.5Hz,15mA)或伪刺激治疗,每次40分钟,两组均同时合并10mg/d的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等工具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并采集患者脑电数据,分析tACS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症状及脑电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与tACS伪刺激组相比,真刺激组患者4周后抑郁症状改善更为显著。本研究中患者无严重不良事件。

在tACS组中,患者闭眼状态下的左侧额叶的脑电α功率治疗后下降,且α功率变化与HAMD-17评分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有效的患者,α功率平均变化更显著。该研究验证了tACS附加治疗的抗抑郁作用,并探索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图片 2.png

脑电图α功率变化与HAMD-17 之间的关系

研究得到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2021ZD0200600)项目、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学科骨干-02-39)和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24-2-2125)项目的资助。

图片 3.png

王刚,教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境障碍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担任国际双相障碍协会(ISBD)全球理事/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抑郁障碍分会主任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数10篇。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委创新型重大科技进展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图片 4.png

周佳,副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方法学部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神疾病临床研究方法学。主持局级及以上课题3项,作为骨干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兼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心理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委员。


撰稿:周晶晶

审核: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