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抑郁症前瞻性队列

+

  • 文章列表2024-06-17

    1. 发表文章12篇[1] Zhou J, Xu J, Liu R, Qi H, Yang J, Guo T, Zhou J, Zhu X, Zhang L, Chen X, Lyu N, Feng Z, Zhang G, Liu M, Wang W, Wang Y, Zhang Z, Xiao L, Feng Y, Wang G.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depression (PROUD) in China: rationale and design. Curr Med (Cham). 2023;2(1):1.[2] Wang Y, Zhou J, Ye J, Sun Z, He Y, Zhao Y, Ren S, Zhang G, Liu M, Zheng P, Wang G, Yang J. Multi-omics reveal microbial determinants impacting the treatment outcome of antidepressant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icrobiome. 2023 Aug 28;11(1):195.[3] Xie P, Zhou X, Li Y, Wu J, Zhang H, Huang Y, Tan X, Wen L, Ol…

+

  • 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团队阐述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抗抑郁治疗效果 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团队阐述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抗抑郁治疗效果2024-07-10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团队在《Brain Stimul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add-on 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验证了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联合低剂量艾司西酞普兰在抑郁症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探索了tACS治疗前后抑郁患者的脑电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附加tACS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其抗抑郁机制可能与抑郁患者闭眼状态下脑电中左额叶α功率降低有关。该研究为抑郁症物理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并初步揭示了tACS可能的抗抑郁机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主任医师周晶晶、博士研究生李丹、…

  • 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团队阐述抗抑郁治疗中的免疫学机制 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团队阐述抗抑郁治疗中的免疫学机制2024-07-08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single-cell RNA-seq and ATAC-seq reveals heterogeneous differentiation of CD4+ naive T cell subsets is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o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联合ATAC测序(ATAC-seq)技术分析了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基因表达以及转录调控机制,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结合微流控芯片对PBMCs分化及功能进行探索。该研究揭示CD4+初始T细胞数量、基因表达以及分化模式的改变可能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

  • 论文1:团队在《Current Medicine》发文介绍中国脑计划抑郁症队列的研究设计和项目实施及数据管理 论文1:团队在《Current Medicine》发文介绍中国脑计划抑郁症队列的研究设计和项目实施及数据管理2024-06-17

    抑郁障碍(MDD)给全球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然而目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仍然不令人满意,以前没有任何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基于以往MDD队列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抑郁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ROUD)一项为期3年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旨在通过灵活的随访计划收集多维数据(图10及图11)。策略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高质量、标准化的抑郁症队列来支持MDD的精确诊断和治疗,并解决当前研究中的空白。试验注册:ChiCTR200059053,于2022年4月23日注册。PROUD是一项针对中国MDD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它将提供一个全面的数据库便于深入挖掘分析并有助于精确医学的发展。图10患者筛选流程图图11数据管理流程图(2)基于生物样本开展多组学分析目前已…

  • 论文2:团队在《Microbiome》发文阐述肠道微生物在抗抑郁药治疗中的作用 论文2:团队在《Microbiome》发文阐述肠道微生物在抗抑郁药治疗中的作用2024-06-1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团队在《Microbiom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Multi-omics reveal microbial determinants impacting the treatment outcome of antidepressant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肠道微生物组联合代谢组的多组学技术分析了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粪便代谢和血液代谢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抗抑郁药会影响肠道菌群,但这种影响因人而异,并且基线肠道微生物特征可以预测药物疗效。这项研究为优化抑郁症治疗、提高抗抑郁药物疗效开辟了新的途径。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亚萍博士、周晶晶副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王刚教授和杨健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抑郁症是一种慢…

  • 论文3:团队在《Human Brain Mapping》发文阐述药物治疗对抑郁症大尺度脑网络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 论文3:团队在《Human Brain Mapping》发文阐述药物治疗对抑郁症大尺度脑网络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2024-06-17

    明确抗抑郁药物对静息态大尺度脑网络的影响及疗效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对阐明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发现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对大尺度脑网络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没有研究从单一用药并根据治疗结局分组的角度探讨抗抑郁药物对静息态大尺度脑网络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艾司西酞普兰为单一的抗抑郁药物,探讨其对抑郁症患者大尺度脑网络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并进一步根据治疗结局将患者分为缓解组和未缓组分析疗效个体差异的机制。本研究纳入未服药抑郁症患者41例、健康对照42例。抑郁症患者予以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12周,根据12周末HAMD≤7分,分为缓解组(MDDr 20例)和未缓解组(MDDnr 21例)。所有被试于基线…

  • 论文4:团队在《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上发文阐述抑郁症默认网络、突显网络和背侧注意网络的效应连接异常 论文4:团队在《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上发文阐述抑郁症默认网络、突显网络和背侧注意网络的效应连接异常2024-06-17

    理解抑郁症背后的神经生理机制对于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往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关键脑网络存在异常的脑功能活动和脑功能连接,但对其脑网络间的因果交互或效应连接仍没有清晰的认识。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抑郁症患者默认网络(DMN)、突显网络(SN)及背侧注意网络(DAN)间的效应连接,探讨抑郁症患者脑网络功能异常的机制。我们采集了63例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包括35例首发患者和28例复发患者)和74例正常对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图像和T1结构像。首先,对预处理后的功能像进行独立成分分析,选取与DMN、SN及DAN网络模板最匹配的成分,将成分中内侧前额叶皮层、后扣带及左右角回作为DMN的种子点,背侧前扣带、左右前脑岛及外侧前额叶…